18-19学年的总结
赖永炫   Sat Jun 22 2019 22:39:17 GMT+0800 (中国标准时间) [ 课堂 ]     浏览次数:4159
版权声明: 本文发自http://mocom.xmu.edu.cn,为 赖永炫 老师的个人博文,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。无需授权即可转载,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。

期末将至。近期除了毕业生的论文答辩、准备考题,批改实验、打印考卷等常规事情,就是在填18-19学年的工作考核表。因为学院需要计算老师的工作量,且量化到了一个课时、一篇论文、一个项目,然后加总为一个工作业绩的分数……都是繁琐的事情。看过毕业生在答辩现场的战战兢兢,也看了照相时候的神采飞扬。我想,仅依靠课程数量和学时,是看不出工作成果的;更应该看的,是教学的过程,是学生们学到的东西,以及他们主观的感受。就如同学生毕业了,问他们四年收获了什么。答案不应该是他们上了多少门课,获得了多少学分绩点,而是他们感受的思想的进步,能力的提升,和实践经验的获取。这应该是老师思考课堂,思考工作的起点。 #### **一、课堂** 这个学年我上了4门课程,平均每周7个理论课时,3个实验课时(如下表)。课时不少,在软件学院算是中等偏上的工作量。 | 课程名称 | 授课对象 | 学生数 | | ------------ | -------- | ------ | | C#编程语言 | 大二 | 31 | | 人工智能概论 | 大四 | 62 | | 中间件技术 | 大三 | 61 | | 中间件技术 | 大三 | 41 | | 人机交互技术 | 大二 | 76 | 这些课程,属于大二到大四的专业通修或选修课程。在我看来,专业课应基于几个简单的理念展开:1)介绍思想和新技术;2)提高动手的能力;3)巩固基础知识;4)提高自学能力。同时,根据课程的不同,采取了不同的考核侧重点: > 《c#语言》是低年级编程语言课,重点考察编程语言的特性、语法,以及利用它编写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能力; > > 《人工智能》和《中间件》是高年级选修课或通修课,重点考察基本理念的掌握,思想的理解。同时,学生的编程能力也提高了,可以进行一些算法和系统的开发; > > 《人机交互》是数字媒体低年级的入门课程,重点介绍交互的概念、界面设计的原则,同时让学生入门web前端技术(html、css、js)。 授课和课程安排,也是基于这些理念来设计的。 说到这个学期改进的点,一个重点是对《实验报告》进行了调整。以前的实验报告是给老师看的;而这次特意改变了实验报告的对象,让同学们写成教程(tutorial)的形式,以博客的方式来写实验报告。同学们就当做给一个高中生,循序渐进的讲解实验,讲解技术。我写了两个文档:《如何写好一个技术教程》、《实验报告/教程写作说明》,让学生自己去看,自己去依照例子去写。 写教程的理念是这样的: > 一个好的技术教程,将有很强的生命力。它将影响很多人,也节省很多人的时间。而通过写作输出,写的过程中作者本人也将梳理自己的思维,深化对内容的理解。表达自己,输出知识,既是一种认知上的升华,也能极大的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。 > > 多写,多练习,多输出,就是在不断的打磨你的写作能力,你的技术教程也将越发精彩,更有价值。 很多同学也认同了这个理念,写出来的教程也质量非常高,同时,也把自己的教程放到博客、github等与其他人共享,作为一个技术文档广泛传播。这种文字和技术输出的快乐,很多同学都体会到了。 第二个改变,是增加了2-3次的学生报告课。通过布置作业,让学生有机会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作业、技术报告或者项目。比如,在人机交互的课程布置了一个报告题目:如何做好做一个PPT?要求用PPT的方式来进行展现和解说。我一直认为,做PPT是学生锻炼表达能力、培养换位思考意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。这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做PPT的机会,也是一个做Presentation的舞台。同时,我也会指出做ppt时候的常见错误,让学生在大四答辩或者以后工作的时候,学会如何做展示。 第三个改进是对所有的实验课,不仅仅给出一个的实验内容。而是特意设计2-4个实验,根据学号随机的分配学生选题。这一方面是减少学生作业间互相copy的概率,更重要的是让实验的素材更加丰富。同学们可以思考未分配到的题目的实现方法和方式。 #### 二、毕业设计 非常欣慰的是,这次毕业设计我带了7个大四的学生,总体上感觉都非常不错。其中,2个同学出国,4个同学工作,1个同学继续读研。其中去华为的两个同学,拿到了给本科生的最高等级的offer,可见他们的动手和综合能力都是比较强的。 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最后的训练。那么,训练什么呢?在我看来,软件工程的同学,训练的是综合的动手能力、算法能力、写作能力,以及做事情的态度和方法。 吸取了之前几届做毕设的教训,我倾向于让每个学生独立承担题目;或者一个项目不超过2个同学。这样有利于真正的做到权责明确。而且,尽量做到每周或者每两周开一次会。这样下来,每个学生在毕设过程中,会提交将近二十次的周报。写周报是这一年来我对毕设同学的要求。给出周报的填写说明,同学们按模板填写即可。这个过程证明是有效果的。师生沟通更好,开会效率也更高了,同学也养成了自觉反省、量化时间和工作的好习惯。同时,我也要求毕业生按一定的要求提交毕业设计材料。这是工作的闭环思维,希望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善始善终。 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,我是相对比较满意的。感谢有这么好的毕业生,他们付出了汗水,收获了学位,也为大学四年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唯一的遗憾是,在考虑优辩的时候,大家都太谦让了。可能是觉得毕业答辩,得个优或者良没有什么差异;或者对自己所做的事情,没有太大的信心,觉得自己达不到优的水平。我倒是希望同学们可以多一些野心和雄心,多一些ambition,把事情做得更优更好。或许这样,才是在实践厦门大学"止于至善"的校训。 #### 三、几个可改进的点 1.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我的课堂一般比较松散和自由。不太关注点名,没有关注到课堂的纪律。很多学生把电脑带到了课堂,一边听课一边盯着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屏幕。我其实不太确定他们是否真的在听课。按照我个人的经验,课题上的确有需要电脑的时候。比如,听课时候碰到了一个概念或名词,想网络搜索下。但更多时候,可能就是学生上网的惯性,沉迷网络无法自拔的结果。因此,还是应该树立一个规则,push同学们,让他们提高注意力,认真思考和听课。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,课堂的45分钟是唯一几个需要整段时间投入的场合。如果这个也被其他干扰和碎片化了, 则可以预见,上课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。拟在以后的课堂里要求:课堂尽量不看电脑和手机;如果要看,控制在5分钟以内。 2. 增加学生间的互动互评 本学期,在课堂上做过一些尝试,让听讲的同学们给正在进行Presentation的同学打分,并给出修改的意见。本来计划的是让同学们互相评价对方的实验,给出分数。但是在操作性上,工作量比较大,暂时搁浅。但我觉得有机会可以构建一个系统,让算法自动匹配互评的同学,并进行分数的自动汇总。这种互动式的评价和评测,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,也可以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。 3. 多与学生互动 和学生的交互仅限于课堂上,课后交流也不多。因此,只能记住少数的几个同学的名字,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在我实验室做事情的同学。这是以后可以改进的点。有很多的机会,可以和更多的同学建立起关联的。比如,在期中的时候,花点时间(比如1个小时)做个关于课堂和课程的座谈会,增加师生的了解。但或许是太忙,这个学期和同学们的交流不算多。 时间过隙,学生的一学期,一年,都无比珍贵。师生之情,师生之间的联系与关联,是老师这个职业的副产品。等10年20年后回忆起来,当如美酒一般醇香。 一个学年的时间总是过得太快,马上就是期末考。祝同学们考个好成绩 ,也希望每个5月或者6月,都可以有这样的闲情逸致,随意的写写与大学课题相关的事情。


自动标签  : 总结   学年   同学   学生   课程   课堂   工作   能力   技术   时候   事情   教程   思考   给出    

更多 [ 课堂 ] 文章

请先 登录, 查看相关评论.